学术商院 | 喜报:姜坤教授合作论文被国际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JIE接受发表

  

  近日,商学院姜坤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and internal technology transfer vs. exter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China”被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接受发表。论文合作者为科罗拉多大学Wolfgang Keller教授, 香港岭南大学Larry D. Qiu教授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William Ridley助理教授。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IE)是公认的国际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也是教育部认可的12本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之一,旨在发表(包括但不限于)贸易模式、商业政策、国际汇率、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研究背景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外向型经济表现优于内向型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外国跨国公司为当地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知识。多年来,东道国政府采用业绩要求的方式(如要求外国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合作组建合资企业)来促进技术转让。这种形式的国际合资企业在中国最为普遍,1979 年中国开放了外商直接投资后,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仅 2015 年就有6000 多家国际合资企业成立,投资额达 278 亿美元。作为 2001 年 12 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承诺顺应外商直接投资制度自由化这一全球趋势,取消了许多外商投资方面的合资要求。然而,虽然衡量国际合资企业为其他国内企业带来的在技术和学习方面的外部性大小至关重要,但我们对该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其规模大小仍然知之甚少。 

 

 

  研究内容

  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研究了中国加入WTO期间国际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包括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我们从实证角度描述了那些被选为合资企业合作伙伴的中国企业的特征。其次,我们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来量化国际合资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为合资企业中的中方合资伙伴带来了生产率和创新方面的溢出效应。这些影响可被称为合资企业对中方合资伙伴的 “代际 ”溢出效应,因为合资企业和中方合资伙伴可分别被视为子公司和母公司之一。从国际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合资企业向中国母公司的技术溢出是一种外部技术转移,这与国际投资者向合资企业本身的内部技术转移构成区别。最后,我们量化了另一类合资企业外部性的大小,即合资企业对同一行业和同一地区内其他中国企业造成的溢出效应。通过考虑中国政府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期间颁布的监管改革,我们利用中国入世这一政策变化,探讨这一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是否加剧了这些行业的外溢效应。

 

  研究发现

  我们的研究发现归纳如下。第一,外国投资者通常会选择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相对较高的中国企业作为合资伙伴。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及接受补贴的企业也更有可能被选为合资伙伴。与此相反,国有企业成为中方合资伙伴的概率则较低。第二,合资企业成立后,中方合资伙伴的生产率和创新能力均有提高;产生最大溢出效应的合资企业,其外方投资者通常来自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和英国。第三,除中方合资伙伴企业外,其他中国企业也获得了强烈的技术溢出效应。特别地,国际合资企业对同行业中国企业的生产率和专利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效应(即水平溢出效应)。此外,合资企业的上游企业也从技术外部性中获益(后向溢出效应)。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些溢出效应有所增加。合资企业对同一地区所有行业中的企业也产生了正向的邻近溢出效应,然而,这一效应小于合资企业所产生的同行业外部性。本研究为国际合资企业是否促进了技术转让和国内企业的学习效应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论文详细信息

 

  Jiang, Kun, et al.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and internal technology transfer vs. exter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4): 103939.

  

  DOI: https://doi.org/10.1016/j.jinteco.2024.103939

  

  摘要:We study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using administrative data for China. We first show that foreign investors choose Chinese partners that are relatively large, productive, and more innovative to set up their joint venture.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we then provide evidence that joint ventures lead to domestic benefits in the form of 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to both the Chinese partners in joint ventures as well as other domestic Chinese firms. Exploiting the easing of joint venture requirements as China entered the WTO in the year 2001, we further show that intraindustry spillovers from joint ventures to other domestic firms increased in the wake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consistent with gains from foreign technology rising due to enhanced commitment through the rules-based WTO system. Our results shed new light on the efficacy of FDI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s well as on claims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that underpinned the China–US trade war.

  

  作者简介

  

  姜坤教授,中山大学商学院(创业学院)“百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企业创新理论和中国企业创新实践。论文入选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general)领域前1% 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成果发表于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echnovation、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和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等学术期刊。担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外聘研究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