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大·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讲坛第2期暨相山大讲堂第10期 | 主讲人:丘东晓

    

      

讲座主题:The Risk of International Sourc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Trade during COVlD-19

讲座嘉宾:丘东晓

讲座时间:2024年4月24日(周三)下午16:00-17:30

讲座地点: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文学园1栋205

      

讲座嘉宾介绍

      
       丘东晓教授,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和梁绍荣经济学讲座教授。丘教授在中山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83年),并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
       丘教授于199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后来成为终身副教授和正教授。他于2008年1月加入香港大学,为终身正教授。自2016年7月1日起,他被聘为钟瀚德基金(经济发展)教授。自2012年起,在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担任副院长。2020年1月加入香港岭南大学,担任经济系系主任和梁绍荣经济学讲座教授。他曾为神户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杰出客座教授、香港金管局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他曾在国际经济学期刊和书籍上发表过大量的文章。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国际贸易和政策、外国直接投资、并购和工业组织。他教授过各种主题的本科、研究生、MBA、EMBA和高管培训课程。
        丘教授担任《东西方经济与商业杂志》、《韩国贸易杂志》、《中国经济前沿》、《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杂志》和《国际贸易法与政策杂志》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国际经济》编辑,亚太贸易研讨会理事会成员,香港经济协会会长,中国贸易研究会创始主席,香港大学中国及全球发展研究所副主任。他还是印度海德拉巴纳纳克大师商学院咨询机构的荣誉成员。
       丘教授应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邀请,为2011-2023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提名。
       丘教授曾为香港特区政府、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做顾问专案。他是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2008-10)。他目前是PRN联合国顾问小组的成员。他曾是龙湖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以及广州越秀证券-恒生银行证券有限公司董事会的非执行独立成员。他经常接受多间媒体公司的采访,包括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TVB(香港)、ATV(香港)、凤凰卫视(香港)、《华尔街日报》、彭博、中国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

      

讲座摘要

      
       The security of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fragility of international sourcing, t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failure in international intermediate inputs sourcing, affects produc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 Based on a stylize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ourcing with shocks, we demonstrate that source complexity and source diversity are two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international sourcing fragility. The probability of a disruption in international sourcing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import dependent inputs used by the firm (source complexity) and de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the firm’s sourcing countries for these inputs (source diversity). Using comprehensive Customs data from China, we develop novel measures of import dependence of inputs, source complexity, and source diversity for HS6-digit export products. In the application, we find robust evidence that export of products with greater source complexity were mor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COVID-19 in 2020, while larger source diversity alleviated such imp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