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课 │ 商学院: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经济学与生活
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集中大类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2022年5月9日晚,商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梁銶琚堂为2021级经管实验班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由商学院院长李广众教授主持,郑晓莹副教授为主讲人,以“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经济学与生活”为主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而富有趣味的公开课。商学院副书记经宏、本科教学秘书余咏梅老师和2021级经管实验班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导学课。
郑晓莹副教授在开场向同学们发问:“经济学有哪些基本假设?”并由此引入了对“理性人假设”的分析。郑教授以一系列妙趣横生的例子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保持着绝对理性。在此基础上,郑教授引出了行为经济学的定义——行为经济学就是承认人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偏差,并且认为这些偏差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前景理论部分,郑教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四个原则。原则一: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往往依赖于一定的参照点,在这种原则的影响下,人们对于价值的评判往往会受到参照物的影响。原则二与三:在得到的时候,人们是风险规避的,而在失去的时候,人们是风险偏好的。原则四:损失规避—失去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的快乐。结合郑教授生动的讲授和趣味的实例,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其实就暗含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紧接着,郑教授引用了Richard Thaler的心理账户理论并指出,在经济账户中钱和钱是可替代的,而在心理账户中,人们对同样的价格却会有不同的感知价值。在情景效应部分,郑教授通过对比评价模式,解释诱饵效应与折衷效应,让同学们意识到了决策情境的力量。
在公开课的最后,郑教授总结了今天介绍的三个行为经济学模型:损失规避、心理账户、情境效应,并给大家推荐了行为经济学相关的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噪声》、Richard H. Thaler《“错误”的行为》《赢家的诅咒》《助推》系列和Dan Ariely《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系列,随后为今天积极发言的同学送上了惊喜彩蛋——经济学经典著作。
最后,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郑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李广众院长也对今天的公开课做出了高度评价,感谢郑教授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带来趣味横生的专业导学课。
学生感想
经管实验班三班 庄锡怡
眼见不一定为实,在生活中看似理性的人们的行为其实往往蕴含着“非理性”的逻辑。从“订阅《经济学人》杂志”到“市长决策”再到加油站不同的广告宣传方式,郑教授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实际而非常有趣味的事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日常生活中行为经济学的应用。在课本中,我们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而郑教授的介绍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经济学的又一扇新的大门。郑教授生动的讲解令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让我产生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行为经济学的兴趣。
经管实验班四班 邹梓楠
晓莹老师的导学课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尽管是一堂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讲座,但通过引用多种多样的图片、视频和情境故事,老师的讲座听起来颇有趣味。这堂导学课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在讲座开始,晓莹老师以自己交叉学科的学术背景为例,鼓励我们广泛阅读其它专业的书籍;一处是在提到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时,老师问道:大家对这个假设是否有过怀疑和反思呢?课堂中的这两个片段是对我的小小敲打:作为学生,只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跟从权威对研究学问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广读书、勤发问,有自己的思考。
经管实验班四班 俞亚楠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许多经济学模型与结论都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然而,经济决策主体总不总是理性。
郑晓莹教授为我们详细生动地描述了行为经济学的内核。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融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对理解心理活动如何影响人类的经济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挑战了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有效地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与模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有利于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