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商院 | 喜报:郑晓莹副教授合作论文在国内心理学顶尖期刊《心理学报》发表

  

  近日,我院郑晓莹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信息加工流畅性与真实性对互联网公益捐助的影响”正式发表在《心理学报》(2024年,第56卷,第4期)。论文合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徐菁教授,韩润蕾,刘汝晗。

 

 

  

  研究背景

  

  互联网公益的兴起使得民间慈善力量得到空前激活。截至2022年9月,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30家,累计带动网民参与超510亿人次,共募集善款350 亿元。在互联网公益情景下,囿于人际接触与沟通的缺乏,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上呈现的求助信息决定是否施以援手。然而,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如腾讯公益、轻松筹、水滴筹等)有大量的个人求助者,受限于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他们发布的信息无论在内容还是格式上常常存在诸多问题(如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字体不易读、图片不清晰、排版格式混乱等等)。这些问题会使得阅读者在加工求助信息时产生不流畅的认知体验。那么,这种低信息加工流畅性会如何影响人们的捐助意愿呢?这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

  

  

  研究内容和发现

 

  互联网+公益的方式的确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公益行业的发展,但是,这种新型公益模式因为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募捐求助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本研究探讨互联网公益情景下的求助信息的加工流畅性与信息真实性如何共同影响人们的捐助意愿与行为。通过4个实验,采用不同的加工流畅性操纵,在不同实验样本和不同慈善情境下,系统地揭示了信息加工流畅性对个体捐助行为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当求助信息真实性不明确时,人们会依据加工流畅性来推断信息可信度,流畅性能提升信息可信度进而提高捐助意愿;当求助信息真实性得到核实之后,人们会依据流畅性来推断求助者处境困难程度,流畅性越低,人们对求助者的处境困难程度的感知越高,进而捐助意愿越高。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丰富并拓展了慈善捐赠与认知加工流畅性的相关文献。一方面,有别于以往研究聚焦于求助信息内容的影响,本研究关注信息加工流畅性这一独立于信息内容的外在线索对捐助行为的影响,从而对慈善捐赠相关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本研究在慈善捐赠情境下探讨信息加工流畅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是对认知加工流畅性的相关研究的重要拓展。从实践上来说,本研究的结论对互联网公益情境下的个人求助及平台管理实践具有参考和启示意义。

  

  

  论文信息

 

  郑晓莹,韩润蕾,刘汝晗,等.信息加工流畅性与真实性对互联网公益捐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4,56(02):226-246.

  

  

  作者简介

  

  

  郑晓莹,现任中山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亦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兴趣包括消费心理与行为、广告与品牌管理、产品设计与零售等。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省部级奖励。为新东方、中石油、中国建设银行、壳牌、天津食品集团、阳光100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上市企业供咨询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