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商院 | 喜报:赵家悦院聘助理教授合作论文被《金融研究》接受发表
近日,商学院院聘助理教授赵家悦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涨跌停制度变革、股票流动性与资本市场表现”被《金融研究》接受发表。论文合作者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卢锐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柳建华教授与香港恒生大学商学院Jerry Cao副教授。
论文题目:涨跌停制度变革、股票流动性与资本市场表现
《金融研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学会主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创刊40年来,已经成为引领国内学术前沿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备的权威学术期刊。
研究背景
突出基础制度建设的主线、强化制度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是本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鲜明特征。随着资本市场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明晰各项基础制度创新的前期试点效果显得尤为必要。在本轮资本市场改革中,以注册制为核心的发行制度改革旨在把好资本市场的入口关,而以涨跌幅限制放宽为代表的交易制度改革则旨在塑造良好的资本市场交易环境;后者作为构筑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长效机制,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发行制度改革。
从涨跌停制度的实施目的来看,涨跌停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暂缓交易来稳定投资者的情绪,促进信息有效传播以降低股价波动,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然而,自涨跌停制度设立以来,其有效性却一直备受质疑。其批评者认为,涨跌停制度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股价下跌-流动性降低-投资者抛售避险”的恶性循环。在A股发展史上,过于严格的涨跌幅限制曾多次被指为加剧市场异动的关键因素,而在这些担忧背后,本质上是涨跌停制度对于流动性的潜在负面影响。流动性作为最基本的市场特征,不仅是资本市场发挥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的必要基础,也是连结上市公司与市场投资者的关键纽带。基于此,本文围绕流动性这一核心要素,对涨跌停制度变革的政策效应展开细致研究。
研究内容和发现
本文首先统计了不同板块上市公司的股票涨跌幅实现情况,并考察了股票受到冲击后的短期股价反应。我们发现,在涨跌幅限制从10%放宽至20%之后,股价达到或超过10%的比例反而明显减少,股价在受到冲击后的表现也更为平稳。
其次,对股票流动性的分析表明,涨跌幅限制放宽之后,股票流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更为宽松的涨跌停制度下,每亿元成交量所引发的股价冲击幅度下降了大约0.73个百分点,相当于在同等规模的市场成交下,股票价格所受到的冲击平均而言减小了近五分之一。机制分析表明,涨跌停制度变革能够有效减少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且有助于抑制过度投机,继而改善股票流动性。
最后,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涨跌停制度变革的政策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其一,涨跌停制度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一直是关于涨跌停制度有效性的争论焦点,本文对此展开检验,发现涨跌停制度变革有效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其二,关于涨跌幅限制放宽,投资者最普遍的担忧在于其会不会加大市场风险,这也是进一步推行涨跌停制度变革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涨跌停制度变革并不会提升市场风险,而是相反,通过减少对流动性的负面冲击、抑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过度投机行为实现了市场风险的降低。本文的研究结果论证了涨跌停制度变革的适当性与必要性,表明这一变革符合我国发展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长期目标,并为进一步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论文信息
赵家悦、卢锐、柳建华、Jerry Cao:《涨跌停制度变革、股票流动性与资本市场表现》,《金融研究》,2024年第3期,第113-131页。
作者简介
赵家悦,中山大学商学院(创业学院)院聘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研究兴趣包括资本市场、企业创新和数字经济等相关议题。研究成果发表于《金融研究》、《会计研究》、《财贸经济》、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等期刊。所主持研究课题获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