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商院 | 喜报:蔡桢博士生合作论文被经济学权威期刊《世界经济》接受发表
近日,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蔡桢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张一林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许恒副教授的合作论文《迈向“中国质造”:信任品质量追赶与质量标准渐进式提升》被《世界经济》接受发表。
《世界经济》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78 年,是国内创刊最早的世界经济类刊物之一。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以食品为代表的信任品市场,却反复陷入质量危机和信任危机。信任品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质量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决定了政府对信任品质量的规制是保障产品质量,维护公众信心和确保信任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政府可选择的规制工具中,质量标准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然而,现有研究在讨论质量标准与企业行为以及信任品质量的关系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由此决定的企业制造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信任品行业中的企业制造能力不同,同样一个标准,用于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效果可能差异很大。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的问题是:在质量不易观测的信任品行业中(例如食品),考虑发展阶段和企业制造能力,何为最适宜的质量标准?政府应当如何制定并调整质量标准?如果政府忽略了本国信任品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的制造能力,其制定的质量标准是否难以实现政策目标,甚至会阻碍信任品行业的发展?
研究内容和发现
该文从发展阶段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监管者、国内企业和来自发达国家的质量领先企业的博弈模型,揭示出了质量标准与和信任品真实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在信任品行业发展初期,国内企业平均制造能力较低时,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把发达国家成熟行业的产品质量照搬到国内,选择了远超国内企业制造能力进而过于严苛的质量标准,可能会诱发企业通过虚假创新以规避监管的道德风险。
第二,为应对企业虚假创新的问题,政府可以针对企业的造假行为实施专门的监测(例如加强产品抽查、提高检测技术等方式)。但是,如果质量标准超过企业的制造能力太多,那么企业虚假创新的动机会非常强烈,政府在有限的行政资源下,很难确保产品质量不出问题,此时容易出现监管失灵和行业信任危机。
第三,政府根据企业制造能力及其动态变化循序渐进地提高质量标准,不仅可以避免企业虚假创新所引发的产品质量风险和行业信任危机,还能在有限的监管资源下稳步持续推动信任品质量提升。
论文信息
张一林、蔡桢、许恒:《迈向“中国质造”:信任品质量追赶与质量标准渐进式提升》,《世界经济》2024年第11期,第35-63页。
作者简介
蔡桢,中山大学商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张一林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碳金融。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