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商院 | 喜报:刘春蕾硕士生、刘乔蔚博士生合作论文被管理学权威期刊《南开管理评论》接受发表

  

  近日,中山大学商学院郑晓莹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刘春蕾与博士研究生刘乔蔚的合作论文《造福于民,还是唯利是图?消费者对AI制药的感知与反应》被《南开管理评论》接受并在线发表。

  《南开管理评论》创刊于1998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的工商管理学科学术刊物,是中国管理学界权威学术期刊。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依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报告,2022年全球医疗AI市场规模已突破50亿美元,并预计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9%的速度增长,至2032年有望达到700亿美元。在众多应用领域中,AI制药的发展尤为迅速。因此,探究消费者对AI制药的认知及其反应,对于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术界尚未充分关注药物研发主体信息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而药物研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如人类、人工智能技术等,可能通过产品推广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企业沟通策略等方面,对消费者的认知产生影响。本研究着重探讨药物研发主体(AI与人类)信息如何影响消费者在药物使用前的药物功效感知,以及其对购买意愿、支付意愿等的影响。

  

  研究内容和发现

  由于消费者对AI制药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企业采用这种新兴制药技术往往容易产生一些认知偏误。这种认知偏误会影响消费者对目标药物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对企业和患者带来可能的负面结果。本文基于信号理论和消费者推断理论提出假设,通过6项实验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样本、不同药物类型、不同疾病类型以及制药企业类型等多种情境下探讨了AI制药对消费者药物功效感知的影响及其带来的行为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制药方式相比,消费者认为企业采用AI制药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自利动机,因而感知其生产出来的药物功效相应较低。当企业披露药物研发中的成本投入及为患者考虑的经营理念时,消费者对AI药物的负面反应会降低。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一方面,本研究关注AI作为药物研发者角色时,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对以往有关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补充。引入了成本削减归因这一新的心理机制,探讨了消费者对医药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动机推断;另一方面,延展和扩充了药物及产品感知功效的前因研究。从实践上来说,通过深入挖掘人们对于AI制药的态度,本研究为医药领域提供了实践指导,有助于企业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潜在的负面反馈,从而更有效地制定经营重点。并提出了一种策略,即通过企业披露自身在医药研发中的成本投入,来缓解人们对于AI研发药物的负面评价。

  

  论文信息

  郑晓莹,刘春蕾,刘乔蔚.造福于民,还是唯利是图?消费者对AI制药的感知与反应[J/OL].南开管理评论.https://link.cnki.net/urlid/12.1288.F.20241218.1639.006

  

  作者简介

  刘春蕾,中山大学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郑晓莹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心理与行为,产品设计与零售。研究成果发表于《南开管理评论》《心理学报》期刊。

  

  刘乔蔚,中山大学商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郑晓莹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心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