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学子在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佳绩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语精神,我院积极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子开展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一批实践成果,近日获得学校表彰。

 

优秀组织单位

商学院(创业学院)

优秀个人

潘岩(2023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柳佳怡(2022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

 

优秀作品一:“闹春田”——关于闽西客家民俗文化实践总结报告(作者:潘岩)

作品记录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闹春田”民俗。通过田野调查方法,系统梳理该项民俗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及文化内涵,重点考察其在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增强宗族凝聚力方面的社会功能,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展开实践探索。

 

祭典、巡游仪式

 

接力抬轿

摸鱼抓鸭

 

抬神轿闹春田

 

舞龙巡游

作品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传承人与基层文化工作者,挖掘“闹春田”民俗的时代价值,聚焦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农耕文明中的现实意义。结合基层非遗保护工作实际,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完善数字化传承体系等建议,形成了涵盖民俗保护现状、红色文旅融合创新等内容的调研报告,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青年视角。

 

优秀作品二:“文化寻根·创新未来”——讲好家乡故事(作者:柳佳怡)

作品观察记录广东省龙川县成塘村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图景。以田野调查方式系统梳理了客家石磨豆腐制作工艺,从黄豆浸泡、酸浆点卤到青石压型,完整呈现了这项非遗技艺中慢工出豆香的农耕智慧。在考察清代夯土碉楼时,通过口述史访谈挖掘建筑防御功能向文化载体的演变,结合年俗活动分析历史建筑在当代乡村的精神维系作用。

 

 

磨豆腐

 

醒狮

碉楼

 

客家老宅

 

作品重点关注传统村落与现代产业的交融形态。通过走访光伏草莓大棚、丝苗稻种植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对比研究了机械化生产与传统农耕的互补关系。其调研成果以影像志形式呈现碉楼檐角的醒狮彩绸、石磨刻痕间的豆脂清香、稻田与蔗林交织的金绿韵律,诠释了客家文化让甘蔗的甜攀向天空,也要让稻穗的沉坠扎根大地的传承哲学,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存续提供了鲜活样本。

 

 

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丰硕,生动展现了我院青年以脚步丈量乡土,用镜头记录乡情,将专业学识融入文化传承实践的责任担当。学院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引领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以青春智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图:柳佳怡、潘岩

文:林英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