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榜样(四)丨看学长学姐的境外升学之路

  中山大学商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达成Integrity、Innovation、Influence、Identity培养要求。在2025届本科毕业生中,多名学子凭借卓越的学术表现和综合素质,成功收获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香港大学等全球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本期,我们特邀其中几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境外升学经验与成长心得。

  

 

升学榜样:庄锡怡

  

商学院经济学2021级本科生

绩点4.3 专业排名1/200

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

国家级大创项目主持人

  

  升学去向:直博香港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项目

  

  “回头看,这一段路并不容易,但正是在这些从零到一的过程中,我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坚定了未来要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从零到一”的学术启程之路

  

  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启程,是从大二加入学院的“星火计划”科研训练营开始的。那时的我对经济学的理解还比较零散,也没太想过未来要不要走学术这条路。“星火”这一年让我第一次接触到系统的科研训练,我开始广泛阅读不同方向的经典和前沿文献,慢慢地,我发现了自己对实证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兴趣,也产生了走向学术之路的想法。

  为了深入学习这个方向,我选了一篇产业组织领域中的结构估计论文,尝试复刻其中的模型与结果。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进入一个“闭门造车”的状态: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和公式、代码、报错和数据打交道,常常会陷入卡壳甚至自我怀疑。但也正是在这种近乎封闭的状态中,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科研的节奏:缓慢、琐碎,却也专注、充实。当模型终于跑通的那一刻,我心里浮现的不是激动,而是一种安静、但很真实的成就感。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所谓科研的满足,不是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在自己真的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弄清楚之后,对自我成长和收获的肯定。

  在董展育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我的第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Fighting to Get Certification: A Dynamic Structural Model of Hospitals’ Upgrade Decisions。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建模、估计、反事实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对“做研究”这件事有了更真实、更立体的认知。这篇论文成为了我进入学术世界的重要起点,也陪伴我走进了多个境内外的学术项目和夏令营。

  

 

庄锡怡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心里话:

  选择读博,尤其是经济学直博,并不是一条“保研升学”的标准路径,而更像是对于自己未来数十年职业道路的选择。它不是一场功利化的短跑冲刺,而更像是一段需要持续热情与深度投入的马拉松长跑。它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你需要把自己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交付给问题、模型、数据和论文。我想这条路不容易,也并不适合所有人。

  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保研上岸名校”,“不想那么快就业”等等功利性、逃避性的理由,都不是选择直博的理性动机,也不足以为漫长的学术之路提供支撑。至少在学术启程的阶段,请一定要在带着对于学术充足的坚定和热爱的前提下再选择入场。这种热爱,不是沉浸于头衔或成果带来的光环,而是愿意在看似枯燥的建模与反复推导的过程中,找到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探索快感。

  所以,在决定是否直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你是否真的热爱经济学,是否愿意将未来最好的年华投入到研究中?如果在理性思考过后,你仍然愿意带着好奇心入场,愿意在复杂的经济世界中寻找清晰的结构与解释,那么我相信,学术终将以它独有的方式,回应你的坚持与热爱。

  

  

  

升学榜样:伍芸馨

  

 

商学院2021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绩点3.7 专业排名29/200

四段实习(券商基金公司等)

雅思7,GRE 325(169+156)+3

曾获“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省三等奖

  

  升学去向:巴黎政治学院Econ 

  其他Offer:博科尼大学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 Econ(半奖)、维也纳经济学院 Science track of Econ、港大Econ&Fin、港中文Econ(非MPhil)&Finance、南洋理工大学Econ (Applied track)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在广东长大,对外面的世界一直有执念。高考没能走出广东是个遗憾,所以很早就决定要出国。大二考了雅思,大三考了GRE。最初准备申请“港新”的院校,在大学前三年“刷”了很多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上班似乎不能让我感受到“意义感”,“港新”的学习生活也和我最初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花费不低、人均资源少、入学即秋招、文化氛围可能和广东相似。我想要的是不一样的体验,但我的家庭经济情况不足以支撑我去美国,于是我在申请季开始后拿了几个“港新”offer之后大胆决定从头再来,开始关注“欧陆”项目,”欧陆”的学术型硕士通常是两年制,学费更低,更注重学术训练,似乎更适合我的需求。

  

  

充分挖掘 兴趣驱动

  

  我个人觉得申请”欧陆”的学术型硕士,重点不在实习经历,而是学术兴趣和潜力。我申请时没有正式的科研产出,但我把已有的课程论文、大创项目都当作科研经历来挖掘。申请时,我会研究目标院校的师资,找到研究方向相近的教授,在动机信中将他们的研究和我的兴趣联系起来。比起追求"高大上"的科研成果,展现学术兴趣和思考能力可能更重要。

  

伍芸馨做论文汇报

  

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

  

  申请季确实很焦虑。我也经常刷小红书,看别人的录取情况,然后陷入自我怀疑。但后来想明白了,申请就是一个匹配过程。一个项目拒绝你,可能只是因为不合适,而不是你不够好。与其焦虑,不如多申请几所学校,用Excel管理好申请进度。

 

伍芸馨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1. 明确目标:想清楚是要快速就业还是学术深造,不同目标对应不同选择

  2. 挖掘亮点:不是每个人都有顶级科研,但都可以从已有经历中找到亮点

  3. 心态开放:申请路上会有意外,保持开放心态,每个结果都可能带来新机会

  4. 相信过程:申请季虽然煎熬,但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升学榜样:代书涵

 

  

商学院2021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绩点3.8 专业排名14/200

雅思7.5 GRE 321

曾获中山大学二等奖学金

  

  升学去向:哥伦比亚大学 量化分析与社会科学

  其他Offer:伦敦大学 能源环境经济学与政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城市发展经济学、密歇根大学 安娜堡分校经济学、杜克大学 经济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国际经济与金融

  

  “希望这些经历能为你们带来一些参考和启发。每个人的背景和目标不同,但只要保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稳健的节奏,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好结果。” 

  

明确策略 避免盲从

  

  如果你已经确定将主申美国的研究生项目,其实不太需要再申请香港的硕士项目。香港的项目往往会较早发放offer,并要求缴纳留位费,而这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心理负担。不过,英国的项目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保底选择。比如我在去年十一月就收到了伦敦大学学院(UCL)的offer,而且它的留位费可以等到来年四月再缴纳,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心态缓冲。

  如果你还没有完全明确未来的发展路径,其实可以适当广撒网。从地理偏好、就业导向、读博倾向以及学习体验等维度出发,多投一些项目,给自己多一点选择空间。申请季是一段漫长又多变的旅程,你的想法很可能会在这一年中发生变化,所以不妨留出一些余地。

  同时,也不要过于执着于“保底学校的录取门槛。有些学校虽然录取门槛低一些,但项目本身可能更贴合你的背景或目标。在选择项目时,排名、专业匹配度和个人体验哪个更重要,这些都值得你仔细思考。盲目追求录取门槛,反而可能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

  

  

丰富经历 真实表达

  

  美国项目对文书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香港或英国(非G5)项目。这其实也是因为美国申请更看重软背景,希望看到申请者在课业之外的经历和思考。因此,如果你打算申请美研,建议尽早开始积累课外活动和实习科研经历,让文书内容更加饱满有力。单纯描述上课内容和课程作业的文书,竞争力会相对弱一些。

  如果是申请港英项目(特别是英国非G5学校),就不需要因为文书而过度焦虑。不要轻信部分文书老师的“PUA”,保持清醒、真实地表达自己就很好。

  

  

熟悉流程 拓展渠道

  

  虽然我个人认为市场上80%的中介服务存在夸大宣传甚至“割韭菜”的现象,但在申请初期,对于流程不太熟悉的同学来说,中介的流程化指导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等到你熟悉整个申请流程后,其实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自己把控申请进度和材料质量,后期中介的作用会变得有限。

  在信息渠道方面,我自己会用小红书查找项目信息,虽然它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但对于了解某些项目的真实评价还是挺有用的,记得自己甄别判断。网络中一些人推荐的留学信息论坛可能过时,用处不算太大。

  

代书涵(右四)参加第三届逸仙固定收益论坛